我们经常听说,乙肝“大三阳”的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高,传染性大,比较危险,吃药经过治疗后很多人可以转为小三阳,这个时候病毒的含量很低,没什么传染性,不用担心恶化。这是真的吗?乙肝病毒的水平会决定疾病的恶化程度吗?
关于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陷入知识盲区
最终导致心理和病理的双重伤害
误区1:
“乙肝转为小三阳,
终于安全了”
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小三阳患者,更应该密切关注HBV DNA的复制情况。如果检测不到HBV DNA明显异常,我们称之为“非活动性携带者”,这种情况下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患者暂时处于安全阶段;但如果HBV DNA复制活跃,则病情可能继续发展,在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检查是否出现耐药、肝功异常等。
误区2:
“HBV DNA高,病情严重;
HBV DNA检测不到就没事儿”
乙肝的病变与HBV DNA的含量高低关系非常密切,但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还要检测肝功能的情况。
最直接反应肝功能的指标就是转氨酶,如果肝细胞受损,存在于肝细胞内的转氨酶就会释放至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转氨酶水平升高,这种情况下提示肝细胞受损比较严重,可能导致乙肝的病变。有些患者HBV DNA含量高,但转氨酶正常,说明肝细胞没有严重受损。
误区3:
“过分重视转氨酶,
忽视A/G”
A/G就是肝功能白球比例,也称为白球比,白球比=白蛋白/球蛋白,一般在1.5-2.5范围内波动。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的,白蛋白数量多,说明肝细胞的合成能力强;球蛋白是身体受到病毒等的入侵后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数量多表明免疫技能亢进,体内侵入的病毒等外来物质较多。
乙肝患者A/G可能会偏低,也就是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表明肝细胞的合成功能受损、纤维组织增生。
综上,“小三阳”并不是安全的代名词,反而应密切关注HBV DNA的水平变化,同时定期查看转氨酶、A/G等指标的波动,以便及时发现病变的苗头。
【参考文献】
[1]刘远煌. “小三阳”一般不会再恶化?6个就诊误区让乙肝患者“二次受伤” [J]. 肝博士, 2018(05):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