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策略主要采用恐吓战术,比如说“艾滋病是超级癌症”、“得病后无药可治”、 “艾滋病是坏人、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才会得的病。”最初类似这样的不实说法,以讹传讹,无疑加重了大众对艾滋病的恐惧感、社会歧视以及“污名化”。直到现在,这些观念,都还依旧在一些人的心中挥散不去。
我们这代人,家庭、学校对性艾科普这块话题,很多时候也是闭口不谈。同时,大多数人总以为HIV离自己很遥远,不愿主动去了解HIV基本知识。
所以,以往没有接受HIV预防基本知识大众小白,突然听到或者看到了HIV相关的言语讨论,又发生了不洁性行为,在道德和恐惧的重压下,疯狂网上查询各种信息,越查越恐。因为不知真假,永远只记住了不好的一面信息、或者极低概率的事件。
在“恐艾”的世界里,脱恐成为唯一的任务。反复的网上询问行为分析、感染风险、检测排除,不断的在自我封闭的空间里长期抑郁、焦虑,因而失去生活的乐趣。
对此,我依旧希望能通过不断的去强调HIV的基本知识和脱恐的小技巧,让还在深处于恐艾症的你能够摆脱困扰,大家可以认真看看,反正看了也不吃亏,万一就脱恐了呢。
以下是关于摆脱恐艾症的科普知识,阅读大约3分钟。
01 90%的恐艾者对艾滋都存在这些误区
//摸着良心说,以下情况你是不是也存在//
①身上多处症状频繁出现,就联想自己感染了艾滋?
经常遇到的一类恐友,就是极度恐症状。艾滋病所谓的症状都是免疫系统下降时产生的症状,比如高烧、腹泻、淋巴肿大、皮疹、白色念珠菌感染等等。敲黑板,请记住,这些都是免疫力低下时的症状,不是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
换言之,如果你天天恐的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这时你的状态本身就会导致你的免疫力降低,从而产生疑似的症状,进而你更恐了,影响到了生活、工作、家庭,导致焦虑长期伴随,症状久久不消,循环复恐。而且,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季节变化时发生感冒、发烧,吃坏东西、过敏等造成腹泻,是不是HIV急性期引起的真的很难说。
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做检测,不要相信症状,不去过多的自我想象。
②行为本身不具备风险,但通过回忆行为关联,创造了感染可能,引发了恐艾。
网上搜索的有关感染艾滋一切行为,也是很多恐友反复纠结的,经常日思夜想自己当时的行为。更有甚者,因为过度回忆甚至凭空想象中间存在的各种感染可能,并进行联系关联,花样百出。比如:因为喝了对方的矿泉水,假设对方是感染者,但是瓶子上好像有红色血液,担心自己嘴巴也有破损,从而有感染风险等之类的前提假设。
敲黑板,请记住,高危行为指的是血液暴露、无套性行为、母亲分娩行为。而日常生活与感染者的正常接触,同时,没有体液交换和足量的病毒进入就不会感染,所有非高危的恐艾行为,与其沉浸在自我的不确认的回忆中,不如用检测判断来的快。
③不想做检测,如果查出HIV,就完了
根本就不是这样。HIV早已成为慢性病,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疾病进程,只要按时认真吃药,随访监测以保证治疗有效,并不怎么影响其寿命与高质量的生活,而且因为经历过挫折,反而更珍视现有的一切,努力在社会层面实现自我。
02 查艾滋,方法和心态都重要
①不同检测技术窗口期有不同吗?
通常采用的抗体检测,窗口期最快2周即可检出,4-6周(四代四周、三代六周)随访复测即可做排除。这几年比较火的,检测细胞核酸HIV-1 DNA技术,窗口期,3-7天,2周可排除。
事实上,正常人情况下,只要过了窗口期,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可排除感染,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筛查者的恐艾症,完全可以在在国家规定的最安全的3个月窗口期时间节点,随访复测、拿到阴单以脱恐。(该阶段心态可以平和些,之前做的检测都是阴的话,基本不会有啥问题)
②纠结的非正常情况,窗口期会不适用吗?
会有不同。例如:晚期艾滋病人(有极少数可能检测不到抗体,但可以测核酸)、先天免疫缺陷抗体迟迟不产生者、母亲阳性新生儿筛查(孩子早期身上携带有母亲体内的HIV抗体,无法通过抗体检测确认感染)、采用暴露前暴露后预防HIV的人群等。建议可以直接检测核酸DNA、并长期随访监测。
03 测也测了,询也询了,还要如何脱恐?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教你吃喝玩乐4大招强排恐艾
最后的最后,即使重复又重复的做了很多检测,拿到阴单和未检出单,知道自己没有得艾滋,还没有脱恐就真的是恐艾症了。
莫慌,支招4点生活小建议,不仅可以排除恐艾,还能优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