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了一封这样的留言:
前几天我在网上忽然看到“避孕套和安全套不一样”的内容。基于好奇心,我继续通过搜索引擎去搜索相关的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说:“避孕套只能阻止直径1000多纳米的精子,而不能阻挡直径140纳米的艾滋病病毒以及体积更小的40nm的乙肝病毒,而安全套则可以”。所以我想问一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那两名同性恋者进行同性性行为的时候虽然戴了避孕套,在插入方有艾滋病的情况下,避孕套是否无法提供真正的保护呢?
我一看到这个问题,当下脑子就空白了,我从来不知道安全套和避孕套竟是两种东西。而且这种说法给人的感觉是,避孕套是专门用来避孕的,不能预防性病,而安全套除了避孕以外还可以用来预防性病的传播,如果平时不注意,选购的都是避孕套,而非安全套,那得性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这问题可就严重了。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纠结过“安全套”或者“避孕套”是不是一种东西,那么以下文字您可以不用看了,记得好好带套就是。不过,对我个人而言,既然要向大众宣传好好带套来防艾滋等性病,就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搞明白,而不是仅凭一些商家的宣传文案就进行是否判断。
如果在预防疾病的效果上,经过临床试验证实,不同叫法的套套不存在明显区别,那就不能够给出“安全套”比“避孕套”好这种论断,叫“避孕套”也好、“安全套”也罢,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如此过多的强调二者并不存在的区别,除了加重人群的恐艾情绪,利用恐慌情绪促进某一类商品的营销外,对于疾病的防治,并无益处。
避孕套真的挡不住病毒?
上面那套说法乍一看仿佛很有道理,因为单看避孕套的材质是乳胶,而乳胶的分子间隙确实比病毒要大,这样说来好像病毒确实能「钻」过避孕套啊?
但是实际上,病毒穿过分子间隙必须依赖于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所以如果乳胶材质避孕套可以隔绝液体的流动、不漏水,就算病毒再小,也没办法通过。
避孕套是否能阻挡病毒,关键是看避孕套有没有破损、针孔、撕裂,或者是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在佩戴过程中有没有滑落等。另外,避孕套和安全套的国家标准是一致的。
戴避孕套之前,一定要做这件事
男性朋友要注意了,你在戴避孕套时,一定要把精囊中的空气排出去,给精囊一个空间去储存精液,避免精囊内还有很多的空气,那么精子就不能进入了,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会从侧面露出,也就增加了意外怀孕的风险!所以为了对方的身体健康着想,戴套前一定要牢记这个步骤。
而且可能有很多男性觉得戴安全套会影响自己的发挥度,在进行夫妻生活时,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带套,等自己的感觉快要到了的时候才戴套,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容易意外怀孕的。因为即使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感觉到精子排出,但是也不乏有少量的精子已经游出来了,是有可能怀孕的可能的,也不要大意。
安全套、避孕套之争从何而来?
关于“避孕套”和“安全套”的区别,我查到不少国内网站都在说安全套和避孕套其实是不同的,这些报道大致相同的一段描述如下:
避孕套和安全套是有区别的,安全套不是避孕套,安全套除了避孕之外,更为重要的用途是有阻隔病毒的作用,而且通过国家认证的安全套品牌很少。…因此,只有通过国家资格证书的品牌才可以在外包装上打有“安全套”字样,其他声称安全套的产品基本都是避孕套。
来自某著名计生品牌官网
这段表述,在一些非医学类杂志期刊里头也可查到,比如,《中国药店》2013年22期,《避孕套≠安全套》一文中就有表述:
本杂志虽然叫做《中国药店》,但事实上它只是一个以“专注于药品流通领域、以全国药店从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新闻性商业管理类杂志”。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并不是什么严谨的医学论文,也就是篇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网站报道还是杂志期刊,除了上述笼统的说“安全套”和“避孕套”有区别以外,没有一篇文章说清楚了“安全套”和“避孕套”在原料或者生产工艺上到底有什么区别?
关于为什么“安全套”能阻隔病毒,而“避孕套”就不行,也没有做出具体解释。难道说“安全套”就能够百分百阻隔病毒,或者说相对于传统的“避孕套”,“安全套”阻隔病毒的效果就会有什么明显区别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也不难,condom不管有几种,作为医疗器械,其生产必然遵循一定的国家或国际标准且生产和销售过程必然受到国家药监局的监管。目前,我在国家标准数据库当中查到的关于condom的国家标准为,GB7544-2009/ISO7074:2002,即《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标准里关于condom的名词解释如下:
所以根据此标准,消费者从形状和包装等方面上没法对相关器械进行区别,叫安全套也好,避孕套也罢,都应该按照该标准进行生产。
而在该国家标准的引言当中,对于避孕套预防各种性传播疾病的效果就做了明确阐述,如下:
换句话说,只要是依据GB7544-2009/ISO7074:2002标准生产的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在尺寸、有无针孔、物理强度、保存措施等方面有足够保障,其避孕以及预防HIV或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功效就不应有明显区别。
毕竟,影响天然乳胶膜预防细菌、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乳胶膜是否完整,通俗点说就是有没有撕裂、破损、针孔,佩戴是否正确,使用过程有无发生滑脱等机械性因素。关于乳胶分子之间的缝隙大于病毒,所以病毒会漏出去,这种说法并没有充分依据,决定病毒能否通过某个孔径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液体的流动,如果乳胶膜能够成功阻隔体液流动(不漏水),即便乳胶分子之间存在数倍于病毒直径的孔径,病毒也无法通过这层阻隔。
而且,如果企业要在避孕套的生产销售中进行类似“超强”或者“超级安全”的宣传(更适用于“肛交”等情况),该标准中也做了明确规定:
除上述标准外,我在国家标准数据库中,未能搜索到以“安全套”专门命名的技术标准。
安全套、避孕套到底是不是一种东西?
“计划生育”是医学生学习《妇产科学》时必学的一个章节,其中“避孕”一节中关于外用避孕药具的说明中就有提及condom。书本里头主要把condom翻译成阴茎套,亦称男用避孕套。
上图来自于临床医学八年制《妇产科学》教材。
教材中说的也很明确,阴茎套或称男用避孕套,不仅可以用来避孕,而且可防止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根本没有提及什么“避孕套”、“安全套”的区别。阴茎套最初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孕,因而称之为避孕套是合理且贴切的,只不过,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陆续发现阴茎套避孕的同时也能够降低各类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类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快速上升,避孕套也就被顺理成章地被更多的称为“安全套”,这完全是为了配合公共卫生防控性病、宣传安全性行为的需求。
从我既往掌握的知识来说,安全套或者避孕套,只不过是condom这种东西的两种不同翻译罢了,或者说同一物品的两种名称。只不过,即使叫安全套,也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使用了安全套仍有一定风险可传播性病,但是性行为中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或者避孕套依然是最有效的最普遍的预防性病的措施。
在公共卫生领域,研究人员也从来没有对“安全套”和“避孕套”做一种区分。关于避孕套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效果,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宣教室王璐主任,也在一篇科普文中也做了说明:
可见,避孕套和安全套在许多宣传,以及许多中文文献资料中都是混用的。除非说目前已经存在有一种经过试验证实的产品,在研发技术上有显著进展,其预防性病的效果远远优于传统避孕套,那么将这种套套和传统避孕套做一种区分才有意义。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类似的宣称在性病预防上有明显优势的新型condom的研究文献。
使用避孕套,以下几个注意事项最好能清楚
第一,避孕套是有尺寸和型号的。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避孕套的尺寸,可能也有点尴尬,购买的时候匆匆拿一个就走了,其实避孕套也是有不同的大小和型号的,而每个男性的尺寸也不可能一样,所以在购买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提高夫妻生活的质量。若是用的避孕套太大了,就可能会脱落,导致意外怀孕;若是避孕套尺寸太小了,带着会有紧绷感,会感觉不适。
第二,避孕套不能重复使用。虽然这个注意点好像很没有必要,但是有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有1%-3.3%的人竟然会重复的使用避孕套……千万不要为了省钱而重复使用避孕套,引起的后果你或许难以承受。当一个避孕套被打开后就只能使用一次,因为在在各个过程中,摩擦难免会对乳胶造成磨损,而且精子已经进入过套套里面了,再怎么洗,也是有细菌和病毒的,意外怀孕不说,还很可能让彼此都惹上疾病。
第三,结束后取出时间不要太晚。当精子已经进入精囊中后,男性的“那里”也会慢慢的疲软,而可能很多男性都会等到它完全疲软后,才心满意足的将其撤出。其实这样的做法很不安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套是很容易滑落的,精液就可能会露出,你以为做好避孕措施了,其实事实正相反。
关于安全套和避孕套的讨论,我就说这么多。希望大家以后在选购安全套或者避孕套的时候,睁大双眼,拿不准了去药监局网站上查查,最好还是去正规药店或者大型超商选购计生用品。否则,多花点钱付出点智商税都还好说,由此付出健康的代价就不值当了。
来源丨检康 检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