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再过几个小时就是七夕佳节了。可能是因为传统情人节将至,也可能是因为大家的防护意识逐渐到位,小海最近收到的问题,都和安全套有关。
乳胶安全套存在5000-70000纳米的分子间隙,真的能挡住直径120纳米的HIV病毒么?
戴套真的能100%预防艾滋病么?如果不能,为什么还要戴呢?
戴两个,或者多个安全套,是不是更加安全呢?
……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安全套预防HIV的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性行为过程中,尽可能的把自己和对方“隔开”,避免自己的粘膜或者开放性皮肤伤口接触到对方的精液、阴道分泌液等携带HIV病毒的体液。
那么,正如上面问题所提到的,安全套的分子间隙那么大,病毒会不会从空隙里漏出去?
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是谣言。
答案是不会。美国FDA(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针对这个谣言专门做过实验,测试高浓度的病毒溶液能否穿透乳胶安全套。实验显示,即使是最小的性传播病毒——乙肝病毒(42nm)——也无法透过。这是因为,病毒需要随着体液的流动才能通过某个屏障。一旦体液的流动被阻碍,病毒自然就无法通过了。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戴的套套越多就越安全呢?
并不是。佩戴多层安全套会增加套套之间的摩擦,使套套更容易破损,反而得不偿失。
在安全套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保证每次使用的套套质量都安全可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正确掌握套套的佩戴方法,因此安全套在性行为中出现脱落甚至破裂的情况仍然是无法避免的,这就导致安全套对HIV的保护效果并不能达到理论上的100%,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佩戴安全套!
研究表明,坚持使用安全套和不使用安全套的伴侣相比,发生HIV传播的案例可以减少70%(同性恋)-80%(异性恋)左右。所以好好戴套还是很有必要的!
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小海在搜索关于安全套的相关数据时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某些性交易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性工作者的安全套使用率达到了80%-100%,而看似高危的他们,HIV的流行率却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这从侧面提示我们,与其纠结保护效果,不如坚持好好佩戴。
但是,如果真的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怀疑自己不幸感染了艾滋病,该怎么办?首先要明确,行为和症状都不是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的可靠标准,只有主动检测才是排除恐慌的最好办法。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数据仅供参考
出于隐私方面的考量,很多人会选择网购检测试纸/检测服务来居家自检。而得益于干血斑技术的普及,原先只能在医院采血的核酸检测,也成为了居家自检的选择之一。
但是,在居家自检之前,窗口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2019年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3-201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并在其中明确,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因此如果想在高危行为发生后,更短的时间内进行艾滋筛查,可以选择HIV DNA定量检测,窗口期仅有7天左右。
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团队曾在2017年,在Virology &Retrovirology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对跟踪10年的患者进行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98.9%的患者血液中检测不到RNA,但依然能检测出HIV DNA。
中国疾控中心还曾发表过另外一篇研究报道:1301筛查者中使用HIV DNA定量检测,检出141个真阳性感染者,纠错了常规快检(抗体)4个假阳性和10个漏检。建议高危人群使用HIV DNA定量检测筛查艾滋病。(点击查看文献)
无论是国标文件还是研究文章,都说明,HIV DNA定量检测技术相较于RNA、抗原、抗体检测,能更早更有效且更准确地进行艾滋病筛查。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优先考虑选择HIV DNA定量检测来筛查艾滋,减少恐惧,最终回归生活。
最后补充一些安全套使用的注意事项,祝大家都有一个愉快的七夕~
套套应该妥善保存在阴凉处,别放在钱包或车里头,高温或摩擦容易造成套套破损
虽然使用前用牙齿撕开包装会很性感,但真的容易破
在器官接触之前就应该佩戴好安全套,且佩戴前应检查是否过期,不要用褪色明显、弹性不佳的套套
使用水性、硅基润滑液而不是油性润滑液
如果过程中发现套套滑落或怀疑套套破损,停下来换一个。